Tags
(文章轉載自新華網, 更多內容請看: 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sjxw/2016-10/14/c_129322198.htm)
2016年度諾貝爾獎如約而至,作為學術界的最高榮譽,它或許存在爭議,但在自然科學領域一直是一個國家科學研究能力的證明。不僅如此,諾貝爾獎的數量也被用來研究國家經濟、教育、甚至是性別歧視的問題。
有錢的國家獲獎幾率更大
經濟基礎是國家發展的根本,科技文化水準的發展同樣也不例外。通過相關資料我們不難發現,在諾貝爾獎的榜單上排在前列的國家,人均GDP均在世界前列。
人多還不夠,教育拿來湊
10月3日諾貝爾獎開獎第一天,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折桂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1世紀以來,共有17位日本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平均下來差不多一年一位,其中還不包括年年大熱、年年落選的村上春樹。眾所周知,日本極其重視教育,能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才,也離不開成功的教育培養。其實,在諾貝爾獎前列的國家,其教育投入均超過了本國GDP的4%。
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往往本身已是世界知名高校的教授,但很少有人注意這些頂級科學家的本科學校出自哪裡。兩位心理學家通過計算每所大學的諾獎獲得者/本科生總數的方法,得到了這樣一張“諾貝爾獎-大學本科排行榜”可以看到,巴黎高級師範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在資料上遙遙領先後面的第3至10名。這兩所頂尖大學規模很小,但它們卻甩開了很多名牌大學幾百倍之多。
諾貝爾獎偏愛男性?
在科學和人道主義事業領域內,幾乎一切都在改變,但有一件事卻沒有發生變化:諾貝爾獎得主絕大多數仍為男性。不過,儘管男性諾貝爾獎得主在科學領域佔據絕對優勢,但女性在文學獎、和平獎的競爭中正逐漸崛起。諾貝爾博物館也曾聲明說,他們沒有故意歧視女性科研工作的記錄。相反,在針對女性諾獎得主上,他們還曾“網開一面”放寬了規則:1903年,居里夫人(Marie Curie)和其丈夫——皮埃爾·居裡(PierreCurie)共同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其實最初居里夫人並未獲得該獎項提名,因為她丈夫為此提出抗議,評審委員會才最終接受了居里夫人的評審材料。居里夫人也因此成為獲得諾貝爾獎的首位女性。
諾貝爾獎得主的年齡是多少?
在已公佈的2016年諾貝爾獎項獲得者中,包括物理學、生理學或醫學、化學獎在內,所有獲獎得主最小年齡為65歲,大都超過了72歲。但時光追溯至20世紀上半葉,當時諾貝爾將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56歲。
資料來源:諾貝爾獎官網,世界銀行,BBC,維琪百科,Jonathan Wai &Stephen H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