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LegcoHK, Legislation, PCA, Python, Vote
本屆立法會波瀾起伏,6名議員先後被取消資格(俗稱「DQ」)。時值2018年3月補選之際,我們進行該項研究,通過本屆投票記錄的數據,爲公衆還原各議員的「政治肖像」。從這份數據驅動的光譜與投票熱力圖,我們可以看出,議員們究竟是言行一致,還是逢場作戲。在公衆熱烈討論「投票率新低」和「田忌賽馬失敗」之餘,我們也要知道,誰當選固然重要,當選後做什麼也許更加值得關注,會議的提案與投票記錄詳細地反應了議員的行爲。
議員投票傾向光譜
從第五屆立法會開始,電子投票記錄以XML結構化數據的形式公佈於網站上,供公衆下載。我們通過爬蟲蒐集第六屆立法會議員從2016年11月10日至2018年3月29日做出的電子投票記錄,共27426票紀錄,對於每個議案,議員可能產生五種不同的表決結果——贊成、反對、棄權、缺席或出席(即出席會議,但未投下「贊成」、「反對」或「棄權」中的任何一票;立法會小百科 )。將不同的表決結果數值化後,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以下簡稱為 PCA),計算2萬票紀錄反映出的最大分歧,即主維度(Principal Axis),記為 PA1。同時我們計算每位議員的投票紀錄在 PA1 上的投影值,即主成分(Principal Component),記爲 PC1。PC1 體現議員之間的相對關係,兩位議員得到的分值越接近,則說明他們的投票傾向也越接近。
按照 PC1 分值由小到大排序,就得到一條數據驅動的「政治光譜」(如下圖所示)。在這條「光譜」中間,是從不投票的梁君彥。越靠近梁君彥的人,投票風格就越溫和。越遠離梁君彥的人,投票風格就越激進。而梁君彥的兩邊,按照議員所屬派別塗色,恰恰是建制和泛民兩派人馬,與常識相符。

第六屆立法會(2016-2018)投票傾向光譜(按建制、泛民分類)
(已等比例縮放到第5屆立法會光譜的同等區間)
從相對距離上來看,泛民陣營整體離梁君彥更近,而建制則離得較遠。圖像顯示,建制派整體而言在投票中表現得比泛民更加激進。即建制派的建制立場,要強過泛民的民主立場。
光譜的兩端,分別是鄭松泰和盧偉國,這說明兩人的投票風格差異最大,相比其他議員,他們二者的投票風格最為激進。且根據統計,在投票記錄中,兩人投票意見不相同的提案數(371個)是兩人意見相同提案數量(37個)的十倍之多。
如果我們將今年的光譜與第五屆立法會的光譜做對比:

第五屆立法會投票傾向光譜(按建制、泛民分類)(圖片來源:端傳媒)
從圖像中可以看出,這兩個光譜在形狀上是很相似的,泛民主派議員與建制派議員分別位於主席(第五屆立法會主席為曾鈺成)的左右兩側。
但本屆立法會的一個特殊之處在於,中間有6位議員在光譜上的位置距離主席較近,這是因為本屆立法會有幾名議員被取消資格(俗稱「DQ」),並在2018年3月11日舉行補選。高等法院原訟法庭於2016年11月15日作出裁決,梁頌恆與遊蕙禎被取消就職立法會議員的資格,無權以立法會議員身分行事;範國威、區諾軒、鄭泳舜、謝偉銓於2018年3月11日舉行的立法會補選中獲宣佈當選為立法會議員,並於2018年3月21日的立法會會議上宣誓就職。因此,截至本研究的統計日期之前,他們的投票記錄沒有或較少。
除了梁頌恆與遊蕙禎,另外幾名被取消資格的議員梁國雄、羅冠聰、姚松炎、劉小麗由於是在2017年7月14日作出的裁決,因此他們在此前的投票記錄較多,投票傾向混合在正常的議員之中。
若忽略這6位議員的影響,可以看到,距離主席梁君彥最近的其他點與他的相對距離也明顯大於上屆立法會與主席的相對距離,說明溫和泛民主派和溫和建制派議員正在減少。而在光譜的最左端,極端民主派同其他泛民主派議員的差距正在縮小。
地區直選和功能組別各自為陣

第六屆立法會(2016-2018)議員投票傾向光譜(按議員類型分類)
若從議員類型上著手,可以看到,大多數功能組別的議員屬建制派。另外,泛民派多數議員來自地區或「區議會第二」選舉。
比較本屆立法會與上屆立法會在議員類型上的人數變化
第五屆立法會
(2012~2016) |
第六屆立法會
(2016~至今) |
|||
建制派 | 泛民主派 | 建制派 | 泛民主派 | |
地區選區 | 16 | 18 | 15 | 13 |
功能界別 | 17 | 4 | 17 | 4 |
區議會第二 | 2 | 3 | 2 | 3 |
在第五屆立法會中泛民在功能界別只占4席,在2016年的立法會選舉中有5位泛民主派議員當選,但由於姚松炎後來被DQ,人數又與上屆齊平。

第六屆立法會(2016-2018)政黨投票傾向光譜
除了分析單個議員,我們亦可檢視一下各大政黨的表現。我們對上文提到的光譜做小小改造,把同屬一個政黨的議員放到一行,用一個點代表一位議員在光譜中的位次(黑色的點是梁君彥),這樣就得到了一張表現政黨傾向的圖表。建制與泛民兩派內部的激進與溫和之分,一目了然。
同時,政黨內部是否足夠團結,也在圖中有所體現。在第六屆立法會中,佔有五個及以上議席的政黨總共有4個:民建聯(13席)、經民聯(7席)、民主黨(7席)、工聯會(5席)。其中,民主黨的7位議員風格投票非常一致,在光譜上的位置十分接近。相較于泛民主派黨派,建制派黨派內部的意見差別較大,其中民建聯和經民聯的成員在光譜中分佈最分散。究竟是因爲建制各政黨內部分歧較大,還是說整個建制派已經連結成一個「超級政黨」?有待進一步探討。
動議人和投票人支持度矩陣
這個矩陣的橫坐標代表投票者,縱坐標代表提案者,縱坐標比橫坐標長,是因為除了議員可以提案之外,相關政府機關的長官也可以提案。矩陣中各個小方格的深淺代表投票者對對應提案者提案的支持程度,支持的多則顏色深,支持的少即顏色淺。

第六屆立法會(2016-2018)動議人和投票人支持度矩陣
縱坐標的由上到下依次是泛民主派最極端——建制派最極端——政府官員,橫坐標從左到右依次是泛民主派最極端——建制派最極端。
從圖中我們大致可以將光譜分為6個長方形,(圖中的大片空白仍然是由議員的DQ和補選造成的),它們代表的分別是:

動議人和投票人支持度矩陣示意圖
從光譜的深淺程度,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泛民與泛民之間、建制與建制之間相互支持,但是相較而言泛民更加團結;
- 建制基本不同意泛民的提案,但是有些泛民會同意建制的提案;
- 泛民與建制都對政府的提案有較大的同意度,但顯然建制對政府的支持更多;
- 陳沛然議員雖然位於主席的右側,略偏向於建制派,但他做為“立法會內唯一的中間派議員”,對泛民的支持也比建制派要多。
在上屆立法會議員中梁國雄、陳偉業、陳志全和黃毓民組成的“拉布四人組”不滿政府官員提交的草案如成立創新科技局、長者生活津貼的附帶條件和財政預算案,多次發起拉布戰,提出大量修正議案表達對抗和不合作態度。他們四人經常互相投票支持,但其他泛民則較少對他們投贊成票。因此在上屆的矩陣中,他們四人處在泛民的頂端,四人交叉的顏色較深,其他人對他們的支持度近乎為白色。
但在今年的矩陣中,即使是位於泛民頂端的幾位議員也有不少贊成票。可能的原因是,於2017年12月通過的立法會議事規則修訂對於拉布之風的遏制。

(圖片來源:新華網)
根據立法會秘書處回復議員預算案書面問題的資料顯示,立法會的大會點演算法定人數耗用會議時間在一三至一四年度接近五十小時,一五年至一六年度上升至最高峰的一百一十七小時,佔該年度總會議時數二成一,同一時期的財委會及轄下兩個小組,泛民透過中止或休會待續拉布「燒時間」亦是近年最多,接近三十八小時,浪費約七百九十六萬元,單是一五至一六年度,泛民於議會拉布三招「燒錢」高達三千二百多萬元。而一七至一八年度,截至今年二月底為止,大會點人數浪費時間只有略多於三十三小時,而財委會處理中止或休會待續議案所耗用的會議時間大減,僅有四十六分鐘。
在調查與拉布相關的資料時我們還發現,同一時期被DQ的前議員梁國雄與劉小麗在本屆立法會上的提案數量大致相同(梁國雄26個,劉小麗25個),但是在支持度矩陣中,泛民陣營對劉小麗投下贊成票的人數比對梁國雄持贊成意見的人要多的多。這其中的原因我們將在後續的報導中深入探究。
參考資料
代碼
本文數據抓取和分析使用Python完成,Jupyter Notebook已經按CC4.0開源協議釋放在課程 GitHub Repo 中(”2016-2018.ipynb”)。
數據 & 撰稿/ 肖超
覈查/ 顧丹妮
編輯/ 胡辟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