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媽媽常說我們「食米不知米貴」,我們也總不明白主婦們為什麼要為那「一個幾毫」而跨區買菜。事實上今時今日要在街市買一頓飯菜的材料貴了多少?不同地區的食材價格差異,又真的只有「一個幾毫」嗎?
比較2016年發表的街市食品價格統計及全港地區入息中位數,當中我們發現有收入與物價不衡現象,以沙田、大埔、元朗三區情況最為嚴重,物價升幅持續上漲,高於工資升幅。有街市檔主認為問題歸咎於休漁期及內地直銷菜,亦發現食環街市於十八區分佈與人口數量不均,以沙田及西貢區最嚴重。
記者:鄧綺婷 李慧盈 王嘉琛
街市與人口分佈不均 市場競爭減少
地圖顯示十八區食環街市與人口分佈比例,黃色圓點標示全港食環街市的位置,顏色越深的區域代表該區街市與人口的比率較高,較多人需要分享一個公眾街市。
[iframe src=”//rayleewy.github.io/index.html” width=”600″ height=”500″ frameborder=”0″ allowfullscreen=”allowfullscreen”]
來源:統計處/食環處
沙田區是情況最嚴重的地區,區內約有66萬人,只有2個公眾街市,分別位於沙田及大圍,每33萬人分享1個公眾街市。西貢情況僅次於沙田,該區有約45萬人口,只得2個公眾街市,其中位於對面海的一個更一直被批評沒有商戶營業,全部檔位用作擺放雜物,淪為貨倉,相反,人口較密集的將軍澳卻一個都沒有。雖然元朗區擁有5個公眾街市,但天水圍區卻多年未有興建食環街市。
全港74個食環公眾街市之中,以港島東區數目最多,共有9個公眾街市,以東區有約57萬人口計,大約6萬3千人共享1個市政街市。比率最低的地區為灣仔區,15萬人口擁有6個公眾街市,即約2萬5千人便可共享1個街市。
區內公眾街市數量多能夠促成競爭,售賣的新鮮食物價格或更便宜,當區居民不用「捱貴餸」,也毋須跨區購買食物。食環街市分布不均,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街市政策在回歸後改變,不少新建成的公共屋邨已自設街市,因此政府不再着手興建公眾街市,自從2008年灣仔街市啟用後,至今未有新食環街市落成。
全港三區收入低物價高 市民寧跨區「買餸」
對照2016年度的街市新鮮食品價格調查及人口及住戶統計資料,我們發現香港的平均入息與平均新鮮食品價格出現不衡現象,尤以沙田、大埔和元朗三區情況最為嚴重。
[iframe src=”https://public.tableau.com/views/DJprojectfoodpriceanddistrict/Dashboard1?:showVizHome=no&:embed=true”]
來源:統計處
據圖表顯示,顏色深淺代表該食物不同區的價格高低,顏色越深數值越大,相反顏色較淺代表越小。而沙田、大埔、元朗區的顏色整體顯示較深,表示該區的食品價格較其他區域高。然而該三區的入息中位數較港島其他地區為低,相反港島一些入息中位數較高的地區,如中西區和灣仔,街市的食品價格卻較便宜。有大埔墟街市檔主表示,由於如大埔墟街市般較新、有配備空調的街市檔口租金會比其他街市高,定價亦會因而有分別。
來源:統計處
對於低收入家庭而言,微薄薪資難以支撐日益上漲的食品價格,深水埗北河街街市菜檔檔主黃小姐指會有其他區客人因為深水埗物價較相宜而跨區到深水埗買食品,尤其老人家會利用兩元乘車優惠。從上表可以看出,2010年至2017年3月全港通脹累計升幅27%,據統計處資料顯示,甲類消費物價指數更升逾31%,但最低工資標準經歷3次調整,只累增23.2%,沒有實質增長。2010年8月,最低工資委員會通過首個法定最低工資為時薪28元,此後每兩年一檢,今年5月法定最低工資調高至34.5元,是2011年實施以來第3次調整,累計升幅23.2%,終於超過勞工界最初提出的時薪33元,但已追不上通脹。
家農直銷菜加入競爭 反使街市菜價上升

家農等直銷菜商以十分便宜的價錢售賣蔬菜。
以往不論是街市或街外菜檔,都會經由蔬菜統營處管理的長沙灣蔬菜批發市場(菜欄)等買入蔬菜,因此價格都不會相差太遠。但近年來開始有街外菜檔如家農等,以直銷的方式,從內地用大貨車直接運來蔬菜,價格比街市賣的更便宜。深水埗北河街街市菜檔檔主黃小姐表示,家農賣直銷菜所以不用經批發賺一手,從而節省了中間的費用,「同一款菜,家農的從內地直銷來香港,成本大概兩元,便能以四元賣出,但我們街市檔主到菜欄入貨已經用了四元,難以用同樣價格售出。」
[iframe src=”https://public.tableau.com/views/meatandveggies/Sheet1?:showVizHome=no&:embed=true”]
來源:統計處

李太表示,因考慮到品質和保存問題,不會選擇較便宜的直銷菜。
圖表顯示,香港的菜價,尤其生菜,十六年內價錢升達1.5倍,升幅更超越豬肉,直逼牛肉。雖然家農和直銷菜加入了菜市場的競爭,但競爭大卻沒有令街市菜價的升幅放緩。大埔墟菜檔檔主王小姐表示,直銷店愈來愈多,經菜統處(批發市場)分銷的蔬菜已降至僅佔市場少過一半,因此價格只升不降。另一原因是直銷菜品質不受保證。經批發市場買入的菜,會經菜統處設的化驗室檢驗,如發現菜中有懷疑農藥殘留超標,便會通知食安中心。雖然直銷菜同樣從內地經文錦道過關,但卻缺乏菜統處認證菜源及價格紀錄。王小姐指,家農與街市的客源不同,因此不擔心生意受影響,「雖然家農賣的價格較便宜,但不少街坊都怕農藥超標而不敢購買,反而會來買定價較高但有保證的蔬菜,食得安心。」深水埗街坊李太亦指,家裏人不多,因此不會因便宜而選擇購買直銷菜,「家農雖然便宜量多,但因品質和保存問題,不會選擇直銷菜。寧願到街市買貴點的批發菜或農場菜,較新鮮又不會食剩。」
鹹水魚比淡水魚價格升幅大 內地休漁期歷年來最長
過去16年,主要鹹水魚(木棉、石斑和紅衫魚)的價格升約60-70元,升幅達八成;但淡水魚(大魚和鯇魚)的價格卻只有平均15-25元。有魚檔檔主表示,鹹水魚和淡水魚升幅的差異主要與內地實施休漁期有關,又指本年的休漁期是歷年來最長的一年。活魚批發業界建議政府盡快研究有關香港過渡休魚期的政策,讓業界維持生計,亦有助鮮魚價格升幅放緩。
[iframe src=”https://public.tableau.com/views/fishprice/Sheet1?:showVizHome=no&:embed=true”]
來源:統計處
中國內地實行了二十多年休漁期制度,每年休漁期約三個月。由於香港的活魚供應,尤其鹹水魚,有近三成都來自內地,因此休漁期內鹹水魚供應會大幅減少,價格亦因而上升。魚販李先生指,今年的休漁期較去年延長了一個月,共休3.5個月,「因為來貨量減少,所以鹹水魚在休漁期的價錢比平日貴最少20%,其中紅衫魚和大眼雞最受影響。」香港海鮮業聯合總會主席李彩華曾指休漁期裏不少海產價格上升三至四成,例如大眼雞、牙帶和馬頭等,紅衫魚更由平時約每斤三十多元,上升至每斤五十至六十元,升幅達五成至約一倍。延長休漁期令魚檔生意減半,魚販李先生表示,在休漁期間,沒有受休漁期影響的魚類的來貨價上升,無奈令市民「捱貴魚」。他又指,政府現時沒有任何協助魚販過渡休魚期的政策,期望政府能研究在休魚期減租,讓業界在休漁期裏維持生計,不用每延長營業時間「日捱夜捱」去幫補收入。
食環街市面臨的其他問題:街市冷氣
公眾街市安裝冷氣機的問題由來已久,自1994年至今23年間,全港74個公眾街市中只有19個完全安裝冷氣,另外,自08年起政府再未給街市安裝冷氣。

大圍街市自2014年爭取安裝冷氣,可惜至今仍未動工。
為公眾街市安裝冷氣需政府負責支付安裝費用,租戶自行承擔冷氣費,然而每年租戶拖欠的空調成本約有1,100萬元。食環署曾解釋,設有空調系統的公眾街市大多為90年代後落成,大部份舊型街市設計沒有預留安裝空調的位置,亦缺乏足夠電力負荷,以及空間和通行高度不夠加設電機房和電力變壓房,如果因加裝電機房導致檔位數目減少,則無法完全容納現時的租戶。
[iframe
src=”https://www.google.com/maps/d/u/1/embed?mid=1XSSDyZpjbY7HHMQLaxY2qxnkpUZL7baZ” width=”640″ height=”480″]
來源:統計處
現行制度下,街市或熟食中心需取得八成租戶支持加裝空調設施,才可開展前期研究,全港至今已有10個街市或熟食中心獲得支持,但僅有深水埗北河街街市完成工程。